代工廠轉型攻品牌,該培養原團隊或向外挖高手?
2025-08-20

企業成長過程的七大成長痛:策略、人才、組織、文化、流程、環境和品牌。商周CEO學院院長邱奕嘉邀請六家顧問公司,分析企業真實面臨的兩難痛點。
此個案的主要痛點在「人才」。代工廠雙軌轉型做品牌,要培養原有代工團隊慢慢長出新能力?還是冒著文化衝突風險,外找高手,換取轉型速度?
我是一家手工具代工廠的二代經營者。過去二十年,我們從做傳統車件與金屬加工的代工傳產,擴展到模組化組裝與ODM,開始累積技術與設計能量。二○一三年,一位品牌客戶在我們做好產品、行銷包裝、產品訓練後放棄,問我們要不要接手,剛好當時我們被代工客戶抽單,業績剩下原來三分之一。做品牌雖陌生但畢竟是個機會,於是硬著頭皮接下,開始我們的品牌之路。
我們與世界級手工具品牌聯名合作,逐漸打響名號;目前品牌營收占總營收的三分之一,也將公司毛利提高兩成。
然而,做品牌需要的人才與代工的人才,是兩種截然不同的「物種」 。
我們從外部找人來做品牌,困難重重:首先,開不起市場行情價;其次,人才進來難以溝通、水土不服;第三,磨合不順後離職,又得從頭來過。
另方面,我們也同步內部培養。工廠裡的老員工要從過去的「交貨邏輯」切換到「價值創造邏輯」,需要時間磨。但客戶、市場、競爭者步步緊逼,我不能等。
於是我卡在兩難中:究竟要投入資源培養原有團隊,以求穩定文化、慢慢轉型?還是從外部招募品牌高手,冒著文化衝突的風險,來換取轉型速度?
做品牌,產品只是入場券,真正的戰場在於「#組織能不能跟上品牌腳步」。這真是每天早上醒來,最讓我焦慮的事 。
DDI姚德瑜解析:
拆解組織、定明角色
五類人才打造核心團隊
回到個案的成長兩難,其實不是轉型快與慢的問題,而是有沒有聚焦「角色接棒」的策略設計。
首先,從組織設計看:品牌與代工業務須劃分,以聚焦在各自核心業務。
當企業同時經營品牌與代工業務時,兩者在客戶形態、營運節奏、利潤結構和思維習慣上差異巨大。
建議個案採用「#事業部制」雙軌、營運,明確劃分品牌業部(自有品牌——OBM)與OEM(代工製造)事業部。各事業部可自行規畫業務、產品、客戶管理、人員配置與損益績效,而高層則負責協調資源與發展策略 。同時,可設計彈性共享的「中台」資源,如研發、技術等,以避免資源互搶,提高效率。
其次,#聚焦關鍵職務,打造核心團隊。
個案資源有限,投資品牌發展人才須更精準,可聚焦於以下數個職務,是品牌業務必備核心:
·品牌發展經理:負責通路、業績、品牌營運與代理商管理,是整體品牌策略的中樞。個案目前由創辦人兼任此職,建議盡速培養接班角色,讓其獨立承擔運營重責。
·國際業務開發:面向海外市場,開發經銷與B2B客戶,適合具備外語能力與展會經驗者,為品牌走出國際的重要前線。
·行銷與推廣專員:執行內容行銷、官網與社群管理,前期可結合freelancer(自由工作者)彈性補強,降低固定人力壓力。
·產品與技術支援:負責技術解說、問題回應與客訴協助,銜接工程與市場,是產品力的最後一哩路。
·產品經理(PM):當品牌走向多品類或多市場後,須設專人整合產品生命週期、跨部門協同與市場需求收斂。
第三,#創造有意義的工作與正向環境,以吸才與留才。
對中小企業而言,人才競爭的重點是「能否提供值得留下的舞台」,不用盲目模仿大企業制度。
建議從三個面向著手:
·有意義的工作:提供專案主導權,讓人才實際面對國際客戶、通路與品牌營運,打造可被量化的實績,提升個人履歷價值。
·正向的環境:營造扁平、透明的溝通文化,導入ERP、CRM等系統,提升協同效率與作業透明度。
·個人價值:設計清晰的職涯路徑,從行銷、業務進階為品牌發展經理,甚至未來可擔任事業部主管,讓人才看見「留下來的理由」。
個案在過去十二年的品牌發展已奠定良好基礎,唯獨尚未設計出「什麼角色該被接下來」,以及「誰接得起來」;這是一場從「人」開始的轉型,也是一次從「角色清晰」開始的接班計畫。
逐步建立清晰的品牌團隊,明確職責分工,並持續投入人才培養,將能讓領導者逐步授權、專注於更高層次的策略規畫,才是真正能走得穩的轉型基礎。
邱奕嘉關鍵提醒:
外找人才與內部育才
並非對立,而是互補
個案的問題看似成長兩難,但不該「選邊站」,頭一步是先問個本質問題:你想把公司帶去哪裡?不是品牌要不要做,而是做多少、做多久。
解方不只人才規畫,而是事業規畫。品牌跟代工,要怎麼分工?未來想讓品牌占多少比重?預計幾年要達成?這些參數沒定清楚,人才只會變成一種模糊的「需要」,組織內部也會繼續拉扯。因為沒有方向共識,每一個決定都像在補破網。
第二步,不是外找或內養,而是先看你有哪些「洞」要補。
定出未來方向之後,接下來才談人才。其實,外找與內部發展並非對立,反而是互補。
外找是補組織沒有的肌肉;內部發展是讓組織長肌肉;哪些角色非補不可?哪些能力,內部有潛力發展,哪些是現在就缺,而且短期補不到就推不動?重要的是:補對了嗎?以及為什麼要補這個洞?
第三步,不管找誰,組織的基本功不能省。
不少企業以為,找高手進來,事情就會自動轉起來;但組織沒跟上,工作說不清楚、權責邊界模糊、沒有任務節奏與流程,人來了,也只是多張椅子。
反過來說,如果組織準備好,有清楚的任務、有機制支持,甚至有內部主管從旁協助,此時不論外部招募或內部升任,才能發揮戰鬥力。
所以,不管是外找還是內部發展,訓練發展、文化傳承、制度建立這些基本功,都要預先準備好。這才是讓組織能長大、人才能留下的關鍵。
成長關鍵從來不是選邊,而是選擇什麼先做。要品牌、要成長,就會牽動人、組織、文化。別急著問「該不該外找」這種操作層次的問題,而是先問自己:要把事業帶到哪裡?你能承擔什麼節奏的轉型?
想清楚,再來談招人或培養,就不會只憑感覺選邊站,而是真正做出對組織有幫助的安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