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長的兩難》中小企業想衝營收卻資源不足,新產品、新市場、購併誰優先?
2025-06-27

我是工具機集團的二代,接手軸承座加工工廠。我們買進上游翻砂鑄造的鑄件,加工後包裝出貨,目前工廠訂單穩定,同時經過組織改革、砍掉負毛利率客戶、推績效制度,我們把毛利率從10%提升到25%。但我心裡明白,這是靠內部管理改革做到的。
除此之外,由於軸承座加工仰賴上游的翻砂鑄造廠供給鑄件,只要上游品質或交期出狀況,損失會落在我們身上,等於營運節奏被上游牽著鼻子走。我們目前只能抓緊管理流程,派人緊盯上游交期和品質,有效但治標不治本。
如果想要營收整體提升,我得邁出更大一步,於是開始嘗試多個成長的機會:
第一,做新產品。我們嘗試開發高毛利產品,但團隊研發能力仍停留在「客戶說改,我們照做」的階段,要轉型不容易。
第二,開發新市場。在美國有據點,但開發速度慢。我打算今年親自赴美擴展經銷商網絡。
第三,調整商業模式,購併翻砂廠。這能讓我們控制關鍵原料,不再受制於人。但購併成本高、管理難、文化風險也大。我還在觀望。
目前前面兩個選項我們已經在做、但打不深,第三項持續評估中。究竟繼續採用傳統管理流程控管上游,把資源拿去探索新產品、新市場,還是把資源拿去做垂直整合、購併上游,直接做新商業模式,以提高營收?
BCG徐瑞廷解析:
策略不是「能不能」,而是「值不值得現在做」企業策略不是「要不要做」,而是「哪一條路先做、資源該怎麼配」。
做為一家年營收三億元的金屬加工企業,該公司提出上述三個策略方向,這三條路聽起來都可行,也各有合理性。但該公司現階段的挑戰,並不是「缺機會」,而是市場能見度低,且機會排序不清。
既有產品未打開市場能見度
既有產品(即軸承座)目前仍占公司營收九六.五%,而新產品僅占三.五%。且過去兩年,既有產品雖然遭逢中國競爭與內捲,但在篩選掉虧損訂單之後,透過漲價與客戶溝通,營收與毛利都有增長。相較既有產品,新產品在未來會帶來的營收貢獻約一千萬,力道不大。該公司在新、舊產品的定義,差別在舊產品屬於規格品,新產品屬於客製化產品,但都來自同一客群,顯見客戶是從舊有規格品導入購買客製化產品,並且乘機調高價格,以此提高營收和毛利,但尚未開發新市場。
這樣看來,既有產品還有很多潛在客戶,市場滲透率有待提高,與其分散資源開發新產品或啟動購併,優先釐清目前核心產品,有機會再深挖一輪成長。
嘗試多重賽道分散資源配置
這是台灣中小企業經營常遇見的狀況:缺乏策略重點。一家公司年營收三億,要開發新產品、打美國市場,還思考購併,三項高資源密集型策略都沾一點,將導致執行力與判斷力的分散。在資源、人才有限的前提下看未來三年規畫,需要先思考:第一,既有產品跟市場是不是挖得夠深,已沒有其他商機?
第二,既有產品和新產品的市場是否重疊?
第三,如果前面兩者答案都是肯定的,由於之前在美國有據點,開發美國市場可優先考慮。同時可與先前所提既有產品打新市場合併考量。
購併上游不是萬靈丹,甚至可能是雙面刃
該公司也考慮購併上游翻砂鑄造廠,以解決原料不穩與成本波動問題。除非目前上游是成長策略的瓶頸,好比因為上游產能不足導致該公司產能開不出來,否則「為喝牛奶養一隻牛」,會有副作用如下:一,上游廠商通常不希望被鎖定單一客戶,購併可能讓競爭對手不願合作,結果是掉客戶。
二,購併將可能帶來更高的管理成本與文化整合風險。
未來未必不可行,但目前從公司資源、策略角度思考,購併在目前顯得遠。
因此,既然既有產品的占比如此核心,下一步應優先考慮用既有產品開發新客戶的成長可能性,可能是新通路、新下游廠商,同時也要利用既有產品擴大市占。換句話說,把原本賺錢的東西,做到極致。
對企業而言,真正的挑戰不是選項太少,而是根據市場需求排出優先順序;策略從來不是「能不能」,而是「值不值得現在做」。
邱奕嘉關鍵提醒
策略不比做得多,而是做出一條延伸下去的路
個案公司目前嘗試並評估三種可能的成長方向:開發新產品、打進新市場、購併上游。實務來看,問題在於這些路之間沒有清楚的排序,有三個困難點:
一,沒有釐清先做哪一條比較合理(What to do first?)
二,三條路用的資源不同,需要的組織文化也不一樣,會牽制彼此。
三,對於每一條路要投入多少資源、會遇到什麼挑戰、需要哪些能力,其實還沒有想清楚。
這些現象反映出:現在還沒「有配套、有節奏」的成長策略設計。真正要處理的,不是選項本身,而是選項之間怎麼排序。
既然該公司在美國有據點,可先從拓展美國市場開始,建立對國外通路、客戶反饋的理解與操作經驗,讓組織練習如何處理外部變數、建立銷售流程與回應機制;處理完新市場後,再接著考慮導入新產品。等到這些都做完,有客戶量、有營收基礎、組織相對穩定時,再考慮是否進行上游整合。
如果美國市場先練出對國際客戶的掌握力,再發展新產品就有更高的成功機會;如果新產品導入過程能把專案管理制度練起來,那你就具備了管理更多產品線與整合更多供應商的實力。
很多企業在面對策略抉擇時,很容易貪心,一次解決全部問題。然而,策略不是比做得多,而是怎麼找出一條延伸下去的路。
這樣的思維方式,才是中小企業真正從營運導向走向策略導向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