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周線上課程

從第一性原理看懂顧客的使用脈絡

撰文者:邱奕嘉

2025-09-19

CEO會客室

前陣子,一位朋友跟我聊到他為什麼總是去外面買早餐。明明家裡有烤箱、咖啡機,什麼都能自己做,他卻每天固定花時間、花錢去街角的早餐店。原因很簡單,他說那不是「吃一頓飯」而已,而是一種「早晨儀式」,他在那裡可以遇見老闆以及幾個老朋友,跟他們聊兩句,一天的心情就打開了。對他來說,花錢買的不是餐點,而是能讓他展開一天的「氛圍」。

這就是看懂顧客使用脈絡的第一性原理:Job-to-be-done(以下簡稱JTBD)。顧客買一個產品或服務,不是因為產品本身,而是要完成某件「工作」。

很多企業誤以為,只要把數據蒐集得夠完整,創新就能照表操課。事實卻常常相反。麥肯錫曾做過調查,84%的全球高階主管都認為創新重要,但有94%對自己公司的創新不滿意。哈佛大學的克里斯汀生教授追問背後原因,發現問題在於:數據只能告訴我們「發生了什麼」,卻無法回答「為什麼」。那個「為什麼」,就是顧客真正想完成的工作。若只看到數字,卻看不清動機,再精細的流程,最後還是靠運氣。

顧客的工作其實有三個層次:

第一,功能性工作(Functional Job),也就是要完成的任務,例如吃麵是為了填飽肚子。

第二,情感性工作(Emotional Job),顧客想獲得的情緒狀態,可能是方便、省時的安心,或是被好好款待的愉悅。

第三,社會性工作(Social Job),顧客希望在別人眼中呈現的形象,例如「帶同事來這間店,表示我很懂吃」。

許多創新失敗,不是因為產品差,而是只看到第一層,忽略了情感與社會層次。像我那位朋友,花錢吃早餐,不是因為家裡做不出,而是因為那裡能給他放鬆的情緒,以及「懂生活」的自我認同。

那要怎麼找到顧客真正的「工作」?與其只問「你為什麼買」,不如換成「你想用它完成什麼事」;也要多留意顧客的掙扎,往往他們在抱怨或猶豫時,才會不小心透露出真正的需求;更要聽懂弦外之音,一句「我時間不夠」,其實可能意味著「我想更有效率地安排生活」。這些觀察與提問,往往比厚厚的數據報表更能看穿顧客心裡的那個「為什麼」。

JTBD提醒我們,企業不能只圍繞在產品規格打轉,而是要轉向顧客的「待完成工作」。當你理解顧客真正雇用你的理由,你就不只是賣產品的人,而是幫助他完成重要工作的夥伴。這樣的差異化,才是最不容易被取代的競爭優勢。

真正的競爭,不在於功能多一點點,而是能否幫顧客完成別人做不到的工作。如果你看見的只是產品,那你就只能拼價格;但如果你看見的是工作,你就能重新定義整個市場。下次和團隊討論時,不妨先丟出一句話:「顧客今天僱用我們,是想完成什麼工作?」也許,這個問題,就能帶來全新的策略方向。

© 2025 Business Weekly a division of Cite Publish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.

我知道了

撰文者: |

我知道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