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報告有 32 頁,CEO 只需要看懂這3頁
2025-05-08

「你們現在策略很多,但真能執行的只有一兩個」,波士頓顧問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徐瑞廷語重心長地說,「真正能改變企業的策略,從來不是寫在第28頁的那個點子,而是你前面三頁怎麼想的。」
室內氣氛凝重,台下五十位企業CEO腦子起火,忙著運轉自家公司的策略。
這是商周CEO學院、百億CEO核心課程—「#成長藍圖工作坊」現場。如同少林寺弟子出師前要闖六關,五十位企業CEO努力闖過這難度最高、最燒腦的一關:企業要如何識別成長機會?
「這堂課的核心不是要你一直想點子,是幫你有方法篩掉假機會」。商周CEO學院院長邱奕嘉一語道破企業識別機會的關鍵:不在多,而在準。
的確,一份策略報告動輒超過30頁、甚至多達100頁,但具有策略意義的部分卻很少。究竟CEO要如何篩掉假機會,找出核心的三頁呢?
第一頁:企業的真實起點
關鍵提問:你企業的起點在哪裡?現在位於什麼階段?
當徐瑞廷把這個問題丟給現場學員時,多數學員按照創辦年資思考自家企業,然而BCG方法論打破傳統認知框架,根據所在產業的競爭穩定度和溢價能力,把企業分為三類:
1.「堡壘型」:過去五年市場地位穩定,且具有強大核心競爭力。
2.「衰退型」:預測五年後優勢將減弱,市佔流失。
3.「流動型」:外部變動因素(如技術、競爭者和客戶行為等)和內部變動因素(如人才、購併、投資等)變動劇烈,市佔不穩。
根據不同的企業起點,拆解對應的成長策略,也會決定資源如何配置。
第二頁:分類好的機會佈局
關鍵問題:我們要把錢、時間和人力放在新市場?還是先把已有優勢的產品做深做強?
在工作坊裡,根據BCG累積百年、看過上萬家企業的成長槓桿,歸納出一個看似簡單但具有解釋力的模型:把企業目前面對的機會,劃分為「核心業務」、「鄰近機會」、「新興市場」。
第一類,核心業務:指企業主要戰場,範圍由客群定位與業務模式而定。也就是企業最賺錢的部分。
第二類,鄰近機會:指接近核心業務的成長機會,分布在企業價值鏈、地域、品類、客群及通路等不同維度,延伸但相關的新的商機。
第三類,新興市場:指與核心業務或與至少一個核心業務關鍵維度相距較遠的機會,通常需搭配全新商業模式。
把這三類機會,搭配自家企業屬性,來思考資源要如何配置。#資源配置的思考邏輯就是根據自己的企業定位和獲利能力,以核心業務為主要考量點,依序考慮第二、第三類機會。
舉例來說,#台積電是典型的堡壘型公司,企業定位和獲利能力都強,就該六成資源投在核心優勢,四成尋求新機會。反之,如果處在內卷嚴重、價格競爭激烈的傳產領域,核心業務的市場差異性逐漸減弱,就要考慮是不是加大幅度押注新的市場機會來突圍。
第三頁:用工具挑出來、能投資、能落地的黃金選項清單。
關鍵提問:這個機會,市場有需求嗎?我們有能力做嗎?
這堂課最燒腦的部分,是BCG精選的24個成長分析工具組,目的在協助企業洞察機會點。
這24個工具分為兩大類:外部觀察(包括產業、客戶、競爭者),以及內部洞察(成長槓桿、競爭優勢、業務組合、創意工具),協助CEO全盤檢視「外部觀察」和「內部洞察」兩大盤點的重疊處,找出黃金成長機會。
徐瑞廷舉例,有次幫電視製造商盤點價值鏈,從製造、品牌、通路,再到延長保固與安裝等附加價值,最後發現最賺錢的區塊落在做延長保固的零售商。
原因是大多數延長保固用戶根本不會申請理賠,那筆錢幾乎直接進帳。結果那間公司當場派人研究通路業務,設法切入更有利潤的環節。原來真正的成長點,藏在平常根本沒注意的地方。
「不是工具幫你找答案,是在玩的過程中,突然看見機會」,徐瑞廷講得很直白,像是市場地圖、價值鏈盤點、利潤池分析……這些工具不是套表寫作業,而是在幫CEO和團隊重新看清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業,找出成長的動能。
企業真正的挑戰從來不是「找不到機會」,而是是否抓住對的10%。企業策略,也不是展示厚度的作業報告,而是有紀律、有框架、有篩選邏輯的選擇系統。
「成長藍圖工作坊」手把手帶著CEO們從 #企業定位、#機會佈局,到 #工具盤點,我們不只是在找答案,更是在學會怎麼辨別假機會、怎麼說出「這個不該做」。
如果你的策略報告有32頁,也許今天開始,你可以問問自己:
你的三頁,準備好了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