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訂成長策略,從環境分析做起
2024-09-09

台灣中小企業家往往覺得總體經濟離自己很遠,這是門在商學院「不太討喜」的課。
企業訂策略時,通常不會考慮總體經濟學的影響。頂多,像是個人投資、注意匯率避險,擔心財務上的升值或貶值,並沒有將總經這個「環境」解析成為策略思考的一部分。
為什麼?除了很難外,這些分析往往都是大公司在做,中小企業只要「跟風」,隨著大公司腳步即可。但當大家都只是跟風時,原本的「藍海」也會變成「紅海」。
例如:在以前,大廠叫我去,我就去了,因為有大廠幫我做分析,我只需要注意自己的匯率、避險;但大廠不會只叫你去……,而是供應鏈相關廠商,你能分到的餅是有限的。
反之,若你可以主動佈局,像是印度要不要去?柬埔寨要不要去?透過「化被動為主動」,才有可能大幅成長。
因此,若要成長,就必須要能主動「破風」,不能一味「跟風」。而破風就必須要拉高視角,從環境檢視開始。
就像先前全球前三大管顧公司波士頓諮詢公司(BCG)在「百億CEO班」所分享的內容,企業估成長不能只是拍腦袋、憑直覺,要把每一段成
長因素拆出來,要能說出來成長的動因是什麼?必須要有所本。
這個分析框架,就有賴企業對所處環境進行有效分析。在所有環境分析,不論從哪個視角,最後都會回到經濟面因素。
在百億CEO班中,政大郭炳伸老師分享如何解析,像是他就以GDP的公式:GDP = C + I + G + (X-M) ,一一拆解印度、日本、中國、美國和台灣的國家經濟結構。
在這之中,例如外界常說:日本自經濟泡沫後,陷入衰退10年。
郭炳伸分析,這幾年日本不論怎麼透過貨幣寬鬆、鼓勵企業試圖進行投資,每年的GDP增長都很難突破1%,最大的主因仍是「一整個世代民眾的消費信心遭到擊潰」,而這正是那波房地產造成的經濟泡沫所導致。
了解該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淵源,對於該國的經濟現況判斷就可以更加準確,當中小企業主擁有這樣的眼光,判斷要不要投入該國市場就會更有把握。
以前,企業規模小,失敗可以從頭來;但當企業營收成長到三十億以上,就已經不是小企業,在各領域佔有一定地位,希望能再進步成長。
所以看懂總體經濟變得更重要,現在的企業家至少要有看世界框架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