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歲,他決定顛覆自己
2024-12-23

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邱奕嘉跳槽了?
八月份,邱奕嘉將借調到商周集團,出任「商周CEO學院」院長,為經營成敗負責,並兼任商周集團知識長。
所有人都問他:你是不是頭殼壞掉?「夜深人靜,我也好幾次問自己,」他坦承。
這本該是他人生最輕鬆的時刻。他教了二十幾年書,開始進入職涯舒適區了;挾著過去在產學累積的聲望,他只要繼續打別人分數、論文口試時決定要不要高抬貴手;擔任企業獨董、顧問時,他也只需要被尊敬仰望、開口指點一二。
在原有軌道上,他高高在上,時間自由。然而五十歲這一年,他幾經思考後,接受我的邀請,從學界轉入業界。
在學界,教授是自己的老闆,講講理論、動嘴皮子就好;到業界,他就得把自己丟入真槍實彈的市場,捲起袖子、弄髒雙手,理論才能化為現實。
何苦來哉?「我想幫台灣企業找到突破成長天險的解決方案,」他有一個夢。
二十年前,他拿到博士學位不久,一份麥肯錫的企業數據在他心中生了根,這份研究根據「獲利」、「成長」的高低將指標企業分成四個群組,追蹤二十年後顯示,「不成長,就淘汰」;即便企業此刻獲利豐厚,若規模不持續成長,中長期一定被淘汰。
這二十年裡,類似研究不斷被證實為真;換言之,「規模,很重要」。
但在台灣五千大企業中,營收百億以上的企業僅11%,高達73%的企業都陷入一億到三十億的中間地帶,他們既失去小企業的靈活,又還不具備大企業的規模優勢,如何協助這群「中間企業」突破不上不下的困境?
「中間企業面臨的問題複雜度,不亞於大企業,甚至更難,但大型管顧公司並不聚焦服務這群公司,而學校也無法提供這個痛點的完整解決方案,」邱奕嘉憂心多年,怎麼系統性的解決這問題?
難度越高,越需要跨界共創;「透過一個擁有高連結力的平台」,解決這個難題的機率提升許多,他決定與商周攜手。
認識多年,邱奕嘉一直是實戰派,借調到鴻海、各種產學合作,他反覆驗證理論與實際的落差;擔任商周專欄作家時,相對一些不願被改文改標的學者,他謙卑觀察市場反應,讓自己更接地氣;商周CEO學院成立後,他多次在台下全程旁聽,「我好奇媒體如何顛覆傳統的商學院教育。」
審慎評估後,他決定與商周CEO學院聯手,幫想突破成長天險的台灣企業家提出實際解方,解決七大成長痛點,一起朝營收百億邁進。這,也是「百億CEO班」誕生的由來。
勇者,從不滿足現狀,「要成長,就要勇敢去做自己不熟悉的事,」邱奕嘉在五十歲這一年,決定顛覆自己,為台灣高階管理教育找到新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