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提問,誕生一家獨角獸企業。精準提問力帶來的革命力量
2024-12-23

Uber,交通運輸模式新革命。
2008年底,創辦人特拉維斯·卡蘭尼克(Travis Kalanick)與夥伴漫步在巴黎街頭,發現這座城市怎麼那麼難叫到車?他反思傳統計程車服務的不便,並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:「是否可以透過手機應用程式來簡化叫車流程?」 這個提問啟發了共享乘車服務的新商業模式,透過科技解決乘客的痛點,縮短等待時間,同時為車主創造新的收入來源。
現今,如何複製創辦人的思維模式與破框創新能力,並將其內化到整個團隊,培養出能承接重任的中高階主管,已成為人資長面臨的最迫切挑戰。
要實現這一目標,人資主管需要設計有效的培訓和發展計畫,以強化員工的提問能力和批判性思維。例如,通過舉辦工作坊,培養員工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,讓他們學會如何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,並提出能推動公司發展的創新想法。
10月,商周CEO學院企業內訓團隊,邀請各產業人資長參加一場專屬體驗活動,藉由專業資深溝通教練,分享企業如何培養創新文化及提問能力的實踐案例。
▍10個提問模式,培養「精準提問力」
快速明確問題的核心,避免因為模糊或過於廣泛的議題浪費時間。這有一個訣竅:如果無法快速辨識正確的問題是什麼,就先從「結論」找起。儘管相當困難,但這卻是最簡單直觀的方法。
➁ 理由是什麼?
問清楚為什麼這樣做,能夠找到背後的推動力,讓決策更加有根據。
這裡需要注意的是,你需要辨明清楚「理由」和「結論」之間的不同,並將支持結論的理由分類,才能辨識出強有力的理由與薄弱的論點。
➂ 判斷有沒有「定義不清」的名詞?
澄清溝通中的不確定性,避免因誤解而產生錯誤決策。特別是中文,模糊的詞彙很常見,必須要找到「精確關鍵」或「重要」的字詞,並且反覆跟對方確認「定義」,確保與對方想法一致。
➃ 是否存在價值觀衝突或未明說的假設?
這一提問有助於挖掘價值觀和假設之間的潛在衝突,進而調整策略。例如,當你的團隊正在討論要替產品新增一項功能時,有人質疑這會增加成本、也有人支持這樣會增加產品競爭力,此時就應提問,釐清團隊「到底是在意短期利潤或長期市場地位?」
當通過上面四個提問後,可以把多餘、沒有意義的內容扣除,接下來繼續緊追該怎麼建構出更嚴謹的推論。
➄ 推理過程有無謬誤?
評估邏輯推理是否有漏洞,內容是否環環相扣。其中,常見的推理謬誤是,團隊在彼此討論的時候,陷入「人身攻擊」,但這並不是討論問題的核心。
➅ 證據可不可信?
針對提出的證據進行檢驗,確保決策有事實依據。在這個環節,辨識「證據」的類型,如「個人經驗」「案例」「證言」等,並看時機運用,每種都有可能成為好證據。
➆ 是否有其他成因?
探索問題的其他面向,避免過於單一的解決方案。對於結論,可以反問:「是不是還有另一種可能?」「是不是有其他因素,造成這些行為或表現?」
➇ 該統計數字有意義或真實性?
質疑數據的正確性,該數據是否有代表性?是否能真正回答問題的核心?與問題有正相關嗎?檢查數據是否存在誤導或數據偏差。
➈ 進行問題的討論時,有沒有哪些重要資訊被忽略了?
在進行決策或問題的討論時,必須先了解:不可能有完美的推論,一定有些訊息被忽略。要先詢問是不是所有的重要資訊都有納入?以免忽略關鍵信息。
➉ 有沒有更合理的結論?
做出結論時,可以反問自己,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?這有助於脫離「二元對立思考」的模式,開拓多種結論的可能性,提升決策品質。
管理大師 • 彼得杜拉克說 :「過去的領導者是一個知道如何解答問題的人,但未來的領導者是一個知道如何提問的人。」透過系統化培訓課程,全面提升員工的提問技巧,特別是中高階主管在面對複雜情境時的決策能力,皆需仰仗人資長投入戰略性的人才培訓規劃。